时间: 2024-07-04 16:43:18 117人阅读
嗜酸性粒细胞,英文名为Eosinophil,是一种白细胞,属于粒细胞的一种,主要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以含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而得名,这些颗粒在染色后呈现深红色,因此在显微镜下易于识别。
1. 细胞结构:嗜酸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明显,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细胞核通常为两叶或三叶,形状类似逗号或S型,称为"肾形核"。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嗜酸性颗粒,这些颗粒内含有多样的酶和蛋白质,如组胺酶、过氧化物酶、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等,参与细胞的防御功能。
2. 生理功能: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对寄生虫感染的防御反应。当体内有寄生虫存在时,嗜酸性粒细胞会被激活并迁移到感染部位,通过释放其颗粒内的毒性物质,直接杀死或抑制寄生虫的生长。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还参与过敏反应和慢性炎症过程。在过敏反应中,嗜酸性粒细胞可以介导IgE依赖的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过敏症状。在慢性炎症中,如哮喘、鼻炎等,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会显著增加,参与疾病的病理过程。
3. 血液中的比例:在正常情况下,嗜酸性粒细胞占血液中白细胞总数的比例约为1%-4%,但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如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皮肤病、某些肿瘤等,这个比例可能会显著升高。相反,如果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提示某些疾病,如骨髓抑制、免疫缺陷病等。
4. 检测与临床意义:在临床医学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比例是常规的血液检查项目之一。医生会根据其数值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某些疾病。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提示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哮喘、肺癌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可能与骨髓抑制、某些病毒感染、化疗药物使用等有关。
5. 疾病关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是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或值超过正常范围,这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标志,如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血吸虫等)、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皮肤病(如天疱疮、银屑病)、某些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肺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和嗜酸性肉芽肿病也是以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疾病。
6. 调控机制: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分化、活化和凋亡受多种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的影响,如白细胞介素-5(IL-5)、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这些因子由Th2型辅助T细胞产生,参与调控嗜酸性粒细胞的免疫应答。
嗜酸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对抗寄生虫感染和参与过敏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解其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扩展阅读
您可能还会关注:
相关文章
2024-09-18 16:05:10
2024-07-24 09:41:58
2024-06-30 12:49:30
2024-07-24 09:28:01
2024-07-24 09:34:25
2024-06-28 10:59:57
2024-07-12 14:29:02
2024-06-26 15:18:33